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9日 08:37 | 进入体育论坛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北京时间8月8日凌晨,中国女篮负于澳大利亚队。至此,中国集体项目球队没有一支在伦敦奥运会上闯入四强——和北京奥运会时女曲摘银、女排获铜、女篮跻身四强的繁荣景象相比,集体项目滑坡之快令人震惊。而这些失利,早已不能用教练失常或队员一时发挥欠佳来解释,实际上,偶然之中已有必然。
师资、场地及意识堵住校园的大门
作为一位普通青少年越野足球俱乐部的负责人,在北京奥体中心接受记者采访的蔡伟对日韩男足能晋级奥运会四强感慨颇多。在基层工作多年的他直言,中国足球想要赶上日韩,至少需要20年,如果一些问题仍旧无法解决,始终原地踏步也不是没有可能。
“我们最缺的是足球人口,因此,普及就成为必要。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来踢球这才叫普及,而是每个家长、每所学校都认识到体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把体育设施提供给孩子们。但公共场馆要收费,校园又要考虑安全问题,家门口的社区自然就成了孩子们自由运动的空间。但目前我们又能提供多少社区场地?缺失培养运动兴趣的平台,又何谈发现运动人才?”
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中国基层足球的现状,在其他集体项目也普遍存在。但是,受观念和场地的限制,加上巨大的文化学习压力,体育自然而然地被摆在了次要的位置。
“目前,体育运动对中国孩子来说是奢侈品,但当孩子们通过各种方式去接触足球后,家长的心态会随着孩子对足球兴趣的增大而改变。他们在接送孩子时,会站在场边观看,从最初的看不懂到能和孩子交流,在这个层面上,家庭体育的氛围通过足球得到增强。社区体育是基层体育最便利、最有凝聚力的模式,住得近的家长会相约带着孩子去社区场地踢球,不仅增加了邻里间的交流,自己的家庭生活也更加融洽,即使其中绝大多数孩子不会成为职业运动员,但这种对足球、对体育的喜爱,也会一代一代传下去。”
另一个制约基层体育发展的因素,是师资的严重不足。目前,最高水平的教练都集中在职业联赛或专业队中,真正扎根基层的教练并不多,这和国外的正金字塔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截至2010年年底,日本拥有亚足联职业级证书的教练员人数超过了300人,这其中大多是学校足球队的主教练。2010年率日本国青队征战亚青赛的主帅布启一郎,就曾是日本一所著名高中学校的主教练。而在中国足球界,愿意到小学、中学任教的执证教练几乎没有。
高校体育在高校几无地位可言
“我们学校的球队,如果不是因为有体育教学评估,根本就不受学校的重视。但我们还算好的,很多高校运动队,连训练经费都没有。普通学生里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无非就是踢足球、打篮球,而且也就那么些人,他们中有很多人很有运动天赋,但遗憾的是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况且,现在高校体育也不那么纯洁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足球队的张教练说。
首经贸大学足球队是北京高校中的一支普通球队,其生存环境基本上就是眼下大学运动队的真实写照。不久前,张教练率队参加北京市高校足球比赛时,因曝光“超长补时加点球”的丑闻而受到了不小的压力,“后来,当事人和北京市大体协的人都找我来了,说要找写报道的记者对质,但我说,‘有没有这事,你们心里清楚,你们毁掉的是很多普通大学生的足球梦想’,最后,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种丑闻之所以发生在足球赛场上,与足球、篮球在校园还算有人气有一定关系,而排球、手球、曲棍球这些集体项目,在高校的生存空间就更狭窄了,为国家队提供高水平运动员,更是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