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扬子晚报:渴望多理性思考 拒绝被“视点”绑架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3日 10:06 | 进入体育论坛 | 来源:扬子晚报

channelId 1 1 1

扬子晚报:渴望多理性思考 拒绝被“视点”绑架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3日 10:06 | 进入体育论坛 | 来源:扬子晚报

      

    说得已经太多了,如果你看烦了,就请记住,我想说的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遇到事情时都应该多点理性思考,不要被某种“视点”(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绑架。很多时候,你所以为的“视点”只是“你所以为的”,和事实并不相符。

    多年以后,当你坐在躺椅上遥想2012年伦敦奥运会发生了什么时,估计你真正能记住的,唯有羽毛球赛场爆发的“求败”风波。

    看过《百年孤独》这本鸿篇巨著的读者,肯定对“多年以后,……”这样的句式记忆犹新。我在这里套用,一是想说“时间”是检验真理的一种有效方式,二则想表达一种“孤寂无助”的心情——既是被罚的8名当事运动员,也是“从不认为主要错误在运动员”的我。

    如果这篇稿子见报,距离羽毛球“求败”风波的发生已经差不多48小时过去了。本来已经不想再评论“求败”风波,因为某通讯社已经“裹挟”着部分国内媒体给这件事情定了性。但约稿的两位笔友还是忍不住要谈,我也只能“陪绑”。

    网络上关于“于洋/王晓理做得对还是错”的骂战还在继续:一部分依旧是站在道德高度指责“于洋/王晓理”的,认为她们的这种做法,违背了奥林匹克精神,给中国抹了黑(当然了,谁都知道她俩是替罪羊,怎么打,决定权压根不在她们手上);还有一部分,则认为她俩合理利用了规则,不应该指责,甚至该力挺。我倾向于后者,但对“力挺”却不赞同。

    我还是坚持原来的观点:“理想状态”是靠道德和规则的双重作用来维系的——如果人没有任何道德底线,再完善的规则都有可能找到漏洞可钻;如果只有“道德约束”、没有“规则威慑”,情况会怎么样,我不说,你也懂的。

    放到“求败”风波这件事上,于洋/王晓理“消极比赛”肯定不能说对,但中国人更习惯于从“道德”层面出发考虑问题,喜欢“定性”,喜欢“一棍子把人打死”。而对于伦敦奥运会羽毛球项目出现的规则漏洞(把人往“道德抉择”的薄冰上逼),却没多少人愿意去理会。对这样的情况,我感到厌恶、恐惧。

    因规则漏洞而产生的“消极比赛”,在绿茵场上数不胜数,此前已经列举过“加勒比金杯赛”那个最典型的例子,类似的还有老虎杯(见本版杨健稿件)。早就有媒体人对此提出:好(完善)的规则可以让“坏人”变好,坏(有漏洞)的规则可以让普通人甚至“好人”变坏。从威慑力、导向性的角度看,规则的重要性,远胜于道德上的自律。

    为什么那么多人第一时间(甚至还没来得及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对“于洋/王晓理”的“求败”表示了道德层面的谴责(主要是认为丢了中国人的脸)?一方面,羽毛球队此前类似的“劣迹”不少,人们总有个“先入为主”;另一方面,渴望得到国际社会尊敬的想法在推波助澜。

    我们现在国力强盛了,但底气没上去,总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尊敬。拿体育来说,北京奥运会后,人们发现金牌拿得再多也没什么意义,西方人还是会说你“金牌至上”、“运动员像机器”。好嘛,“于洋/王晓理”撞到了枪口上。一部分人就忙不迭地要“撇清关系”,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上去“踩两脚”,表示自己很“鄙弃”。

    既然这么在乎西方人的看法,那我们就来看看西方媒体是怎么评价这件事情的——

    《华尔街日报》和《国家邮报》(加拿大)都在头版关注了“求败”事件,且都采用了套词方式做标题。用网友“全球报业头版观察”的话来说,“对此事的关注更多还是停留在事实层面,没有过度延展的意思,评论和分析也较为理性,更多是在质疑奥运会的相关制度”。

    《国家邮报》的标题是“Putting the bad in badmintten(给羽毛球抹黑)”,题图即为“一只羽毛被抹黑了的羽毛球”。下面的评论文章标题是“If you are going to tank,do it right”,我的英语水平不是很好,大体上理解有两层意思:一,如果你掉到“坑”里,请作出正确的抉择;二,“tank”在游戏用语中常被用来形容“牺牲自己保护其他人”的角色,用围棋的术语来说,有点像“弃子”,整句话连起来应该怎么翻译,我就不说了,主要是怕“于洋/王晓理”知道了伤心。

    说得已经太多了,如果你看烦了,就请记住,我想说的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遇到事情时都应该多点理性思考,不要被某种“视点”(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绑架。很多时候,你所以为的“视点”只是“你所以为的”,和事实并不相符。

32项
  • 5+奥运下午茶 奥运日记 奥运风云会 全景风云会 伦敦行动 张斌话规则